對很多人來說,找到一塊好的牛排不難,但是如何能複製出餐廳的美味,確實是個考驗。

在分享這篇前,我又重新看了幾位廚師對牛排的料理方法:Macro Pierre White, Gordon Ramsay, Heston Blumenthal,和久田哲也Tetsuya Wakuda &牛排教父鄧有葵Danny Teng ,我自己簡單歸納出兩種做法。但在這之前先從一些的基本步驟和要訣說起。

 

第一:選鍋

『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』,所以廚具很重要。

碳鋼鍋,不鏽鋼鍋,鑄鐵鍋,銅鍋都是很好的選擇。不沾鍋因為不沾的效果,減少了鍋面與食物的作用,因此也降低了烹飪時添加的香氣。

另外一點是由於家用瓦斯爐的火力不及專業廚房,而煎牛排時,穩定的熱度是很重要的。有些餐廳的做法是用淺鍋油封牛排兩面後再放進高溫烤箱,對於家中沒有專業烤箱的朋友們,鍋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(用專業炙燒烤爐的不列入討論,那是專業中的專業啊,比如Tom Colicchio Steak,Craftsteak以及鄧有葵的餐廳)。

一般煎牛排前,鍋子都需要預熱兩到三分鐘,所以鍋子要能經得起燒。像Gordon和Heston更要求鍋子燒到略為冒煙。我更推薦碳鋼和鑄鐵鍋,銅鍋導熱性雖好但價位偏高。

 

第二:選肉

選肉時不外乎幾種考量:牛排部位、穀飼或草飼、乾式或濕式熟成、最後就是厚度。

選牛排厚度的時候,不要怕厚,尤其是肉質嫩的肋眼和菲力。按照牛排教父鄧有葵的講法是四公分左右最為恰當,肉汁才多。新手在選擇部位時,除了個人愛好,建議選擇肥瘦均勻的部位,例如肋眼Rib Eye、紐約客New York Steak/Strip Loin Steak(上蓋肉Rib Eye Cap的入手應該相較困難)。一般來說,過瘦的部位較為難以掌控,例如菲力,因為過熟後肉質變硬,會浪費了菲力該有的細緻。另外沙朗(*註一)也是個嚼勁十足的部位,但一旦過熟後,吃起來會比菲力更加的辛苦。

再來就是穀飼或草飼的選擇。簡單來說,穀飼的牛,油脂含量比較高,味覺上能有多汁、濃郁、油滋滋的享受。草飼的牛,口感上則是相較單一卻帶有個性的肉味(可以想像成調和威士忌和單一麥芽的區別)。雖然大多數人吃牛排就是希望它,油多、柔軟、味道香。油花的確可以提供強烈的香氣,但若牛排光是只求肥,則有點本末倒置,畢竟是吃肉不是吃油。

至於熟成方式的選擇,就完全取決於個人偏好。乾式熟成之所以一般單價比濕式熟成高,是因為熟成過程中濕度控制在50%~85%之間,失水後,肉的本身會變輕。熟成後,乾燥硬化的表面又要被削掉好一部分。一塊7公斤的牛排,乾式熟成後,往往剩不到4公斤可用,以至於價格一向不親民。即便如此我還是建議乾式熟成的牛肉,因為有種風味完整被鎖進肉裡的感受。

*註一:這裡的沙朗是指Sirloin steak,台灣傳統的沙朗則是指肋眼

 

第三:放至室溫

料理前,如果是從冷藏室取出牛排,需要放置30分鐘至1小時,確保牛排摸起來不是冰冷的狀態。如果牛排是保存於冷凍室,請於前一天換至冷藏,讓牛排可以緩慢的解凍,切勿使用微波爐快速解凍。當然取決於牛排的大小和季節,放置室溫的時間會略有改變。此步驟是避免烹飪牛排時,外側已熟但中心卻還是冷的。很簡單的小步驟,但卻又是不能忽略的。

 

第四:調味料

不要以為調味是配角,好的調味直接帶你上天堂。如果你有一塊上好的牛排,請也選一些優質的非精緻鹽:海鹽、岩鹽、湖鹽甚至火山鹽都是不錯的選擇。另外黑胡椒也是不可少的,切記別偷懶用黑胡椒粉,現磨出來的最好。在意擺盤表現的話,最好是煎完後再撒黑胡椒,因為高溫下,黑胡椒容易焦掉,影響外觀。

 

第五:休息Resting

煎完後,上桌前,絕對不可省略的步驟就是讓肉休息(Resting)。

有點像揉完麵團,要醒麵的道理一樣。煎完的肉,也需要靜置、鬆弛的步驟,才能讓肉汁好好的被保存住。有過煎完牛排後直接切開,卻然後發現肉汁不斷流出的經驗嗎?解決的答案就是Resting。

 

所謂的『休息』就是讓牛排冷卻,牛排降溫到45-50度時,肉的組織能有效的鬆弛,讓肉汁能夠回流。為了避免你錯誤地不斷拿溫度計戳肉看它何時才降到50度,這裡有幾個準則可供參考。

說法一:你煎牛排的時間多久,就要讓它『休息』多久。

說法二:每一吋厚的牛排,就需要休息五分鐘。

說法三,每約500克的牛排,就要休息十分鐘。

不管哪種說法,不難發現,以一般建議的四公分厚牛排為例,需要讓牛排『休息』的時間大約就是7分鐘左右。

 

那你會問,那肉冷掉怎麼辦?

方法一:部分餐廳的做法是讓肉在熱源附近『休息』,譬如爐邊,讓牛排能保持在微溫的狀態。

方法二:有些廚師的做法是用錫箔紙蓋住牛排,保持住溫度,但要列入考量的是,悶在裡面的水蒸氣,會讓牛排外表有點溼潤。

方法三:讓牛排『休息』完後,再放回鍋裡迅速加熱一下。例如兩面分別各快速煎30-40秒,藉此讓外表已降溫的牛排,迅速再升溫,短時間的加溫,並不影響裡面的熟度。想嘗試這方法,牛排厚度很重要。足夠厚的牛排,才能經得起二次加溫,不讓裡面過熟。

方法四:(我自己嘗試過的方法)烘培用烤箱溫度調到最低,在牛排煎完前完成預熱,關掉電源,然後讓牛排在低溫烤箱裡『休息』。要注意的是,烤箱溫度絕對要低(建議嘗試之前先實驗一下家裡烤箱的最低溫度),需要的話的可以關掉電源後,等烤箱冷卻到50度左右,再放入牛排。

 

講回正題,牛排要美味,最基本的就是引出牛排的香氣,最關鍵的就是要達到梅納反應(Maillard Reaction)。(*註二)梅納反應是胺基酸與還原醣類在加熱至140至165℃時產生非酶褐變的過程。

有沒有注意到需要的溫度,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提到選鍋的重要性,對的鍋,能有效地把溫度控制在這個範圍,然後讓自然科學,順利的完成它偉大的使命。

*註二:很多教學會用到焦糖化(Caramelization)這個詞,但其實嚴格的定義是:醣類在單獨的情況下,也就是沒有胺基酸或其他物質,加熱到180℃會開始脫水並裂解,而這過程就稱為焦糖化反應。所以其實在教學影片或食譜裡說的焦糖化,指都是梅納反應。

 

接下來,那最讓人糾結的問題就是到底煎牛排可不可以一直翻面,多久可以翻一次面?

這個問題,其實連上述的大廚們也都沒有統一的答案。鄧有葵、Macro Pierre White主張不翻,煎完一面,才換煎另一面。Heston Blumenthal、Tetsuya Wakuda則是主張不斷翻面,間隔三十秒左右。Gordon Ramsay則是從早期影片中說不翻,在近期影片中改成一分鐘翻一次(果然任性啊…...)。但是這裡要先挑出鄧有葵的方法,因為他是使用爐烤(就是有一條條的專業燒烤架),而這種燒烤架可以烤出漂亮的菱形紋,或橫條紋。基於這個理由,當然是不能一直翻面。其實不管哪種方法,說到底都是要追求梅納反應。

而對於兩種方法,我能說出的最大差異點是,『外表酥脆』。

不難發現,很多的廚師在教學時都會說要讓牛排外表酥脆(Crust),要達到這種效果,以長時間煎同一面較容易。而短時間不停翻面(例如三十秒),則能有效的既發生梅納反應,卻又不會有焦脆的外表。說到底還是取決於你要的口感和整體餐點的一致性。比如說,如果你做的牛排會淋上大量的醬汁,我會建議不要有焦脆的外表,因為會影響整體的口感的一致性。比如Testsuya的主廚和久田哲也,他的料理走向用低溫慢煮的方式,追求讓肉質能保持在軟嫩的程度。在他的教學影片中,他就強調不斷的翻面,因為他不要焦脆的表面。再則除了鹽和胡椒,他只選擇用芥末和蝦夷蔥(chives)做調味,所以只有微微上色的外表更能體現這道料理的一致性。

 

最後要很老套的說一句:料理就是承先啟後,沒有最好的料理方法,只有最適合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rchienskitchen 的頭像
    drchienskitchen

    錢博士的實驗廚房 Dr. Chien's Kitchen Lab

    drchienskit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